教科版六上科学册《第一单元 微小世界》微讲课+教材解析+单元教学设计(文末下载)
科学 | 全部课程 ↓ |
第一单元 微小世界
放大镜
教材分析
2021年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 微小世界
一、单元概述
“微小世界”对学生来说是一个神奇的未知世界。它的神奇之处,就在于让学生看到了很多日常生活中未曾关注或不易观察到的微小物体,这个陌生的微小世界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的视野从宏观的物体及现象拓宽到微观的细胞、微生物等,认识世界的视野不断扩大和深入,探索科学的道路越来越有挑战性。
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来自课程标准中5-6年级的下列相关学习内容。
7.4说出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组成单位。
7.5.1知道蘑菇和木耳是生活中可以直接看到的微生物。
5.2知道感冒、痢疾是由肉眼难以观察到的微生物引起的。
本单元共7课。
第1课“放大镜”,学生在这一单元起始课中将通过观察比较,进一步了解放大镜的结构和功能,为后续学习观察工具的演变奠定基础。
第2课“怎样放得更大”,学生将在经历组合凸透镜观察微小物体的过程中了解显
学习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和微小生物。
运用绘画、文字、讨论等形式记录、交流观察结果。
通过资料收集、调查研究,交流分享人类在探索微小世界方面取得的成果。
科学态度目标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微小世界的探索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实事求是地记录观察结果,善于与他人交流、分享观察信息。
养成积极参与观察讨论、选择吸纳信息的良好习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会促进观察工具的不断进步,观察工具的不断进步对促进科学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解当前微小世界的研究成果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便利。
体会到科学知识可以用于解决目常生活中的问题。
单元词汇
放大镜:用来观察物体微小细节的简单光学器件。它是一个焦距较小的凸透镜,具有放大、聚光、成像的功能。放大镜的焦距越小(曲率越大,凸度也越大),放大率越大。
光学显微镜:由一个或多个透镜组合构成的、用于放大微小物体使人眼能看到的一种光学仪器。除了光学显微镜,还有放大和分辨能力更高的X射线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和原子力显微镜等。
细胞:生物体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除病毒等少数种类以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玻片标本:经过一定物理或化学方法处理后的、固定在载玻片上的整体或局部生物组织或细胞,用于显微观测的标本,也指为显微镜观察所制作的生物和矿物标本。
微生物:通常将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统称为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古菌、真菌和原生生物、显微藻类等在内的一类生物群体。微生物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广泛涉及食品、医药、工农业、环保、体育等领域。
材料清单(视学生人数和分组情况确定数量)
观察工具: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普通玻璃片、近视眼镜的镜片(凹透镜)、手持式显微镜、光学显微镜。
单元教案
1.1《放大镜》教案
【教材简析】
本课是六年级上册《微小世界》单元的第1课。学生在这一单元起始课的学习中,将进一步了解放大镜的结构和功能,为后续学习工具的演变奠定基础。
本课聚焦部分明确研究对象“放大镜”,提出了“放大镜的镜片有什么特点”,实现了从用放大镜到研究放大镜的转变。探索部分由两个活动组成:第一个活动是观察比较放大镜的镜片、玻璃片和近视眼镜的镜片。通过三种不同功能镜片的比较,发现放大镜与其他两种镜片在结构上的不同特点,从而了解放大镜是中央厚、边缘薄的透明物体。第二个活动是放大镜不同放大倍数的镜片有什么不同。其目的是研究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什么有关。在研讨环节中,通过“放大镜的镜片有什么特点?”“不同放大倍数的镜片有什么不同?”“镜片的放大倍数跟什么有关?”三个问题引发学生对放大镜的结构、功能以及结构与功能之间关系的思考,从而总结出放大镜镜片的特点。在拓展部分,要求选择材料自制放大镜,目的是通过活动引导学生应用放大镜镜片的特点,认识具有和放大镜一样中央厚、边缘薄的特点的透明物体,也能把图像放大。
【学生分析】
学生对放大镜并不陌生,从一年级起放大镜就伴随着他们的科学学习,但是他们对人类发明放大镜的意义,放大镜的结构、功能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不了解。本课将鼓励学生带着新的问题,用科学研究的方法,找出答案,同时学习和了解一些关于放大镜的简单光学知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 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使我们看到物体的更多细节。
2. 放大镜又叫凸透镜,镜片是透明的,中央厚边缘薄,放大倍数与镜片的凸度有关。
科学探究目标
1. 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 在观察比较不同镜片的活动中发现放大镜的结构特点。
3. 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体验放大镜的功能。
科学态度目标
1. 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2. 表现出对放大镜的结构、功能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 了解人类对微小世界的好奇和社会的需求是人类发明放大镜的动力。认识到从用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2. 了解放大镜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学习和科研等许多方面。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放大镜又叫凸透镜,镜片是透明的,中央厚、边缘薄,放大倍数与镜片的凸度有关。
难点:能在比较观察不同镜片的活动中发现放大镜的特点。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直径相同但放大倍数不同的凸透镜片、近视眼镜片(凹透镜)、普通玻璃片、围棋子、平面镜、滴管、载玻片、烧杯、水、学习单。
教师准备:放大镜、教学课件、红外遥控、圆底烧瓶、水、烧杯、载玻片。
【教学过程】
一、认识工具——导入课题
出示放大镜,请学生说说这是什么。(板书:放大镜)
二、回忆体验——放大镜的作用
1.全班交流:哪些场合会用到放大镜?
2.小结:人们在生产、生活、学习和科研中经常要用放大镜帮助观察。
设计意图:通过回忆哪些场合会用到放大镜,帮助学生了解放大镜的广泛应用,激发研究放大镜结构、功能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兴趣。
3.回忆巩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放大镜动,物体不动;物体动,放大镜不动;放大、清晰)
4.学生使用放大镜观察自己皮肤上的毛孔。
5.汇报交流:使用放大镜观察皮肤上的毛孔,你有什么发现?
6.小结:利用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板书: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设计意图:通过使用放大镜观察自己皮肤上的毛孔,再次感受放大镜的功能与作用,并学会正确使用放大镜,为后续探索奠定基础。
三、观察比较——发现放大镜的特点
(一)观察比较放大镜的镜片、玻璃片、近视眼镜的镜片。
1.提问: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它的镜片有什么特点呢?
2.学生根据自己知道的情况回答。
3.这个1号镜片是从放大镜上拆下来的镜片,2号镜片是一个普通玻璃片,3号镜片是一个近视眼镜的镜片。请你仔细观察,它们都能放大物体吗?它们各自都有什么特点?将你的发现记录在活动手册第1页第1张表格中。
放大镜的镜片 | 普通玻璃片 | 近视眼镜的镜片 | |
能否放大物体 | |||
特点 (简图+文字描述) |
4.用放大镜换取新材料后分组观察。
5.汇报交流。
(1)放大镜的镜片能否放大物体图像?它有什么特点?
(2)如果把放大镜的镜片纵切一刀,我们发现它的截面有什么特点?请你将它画下来。
(3)普通玻璃片的镜片能否放大物体图像?它有什么特点?你能用图表现出它的特点吗?
(4)近视眼镜的镜片能否放大物体图像?它有什么特点?这个特点你能用图表示吗?
(5)能放大物体图像的镜片和不能放大物体图像的镜片有什么不同?
(6)这三个镜片虽然不同,但它们也有共同的特点,你能总结出来吗?
6.小结:通过比较观察,我们发现放大镜的镜片的特点是中央厚、边缘薄,所以放大镜又叫凸透镜。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比较放大镜的镜片、普通玻璃片、近视眼镜的镜片,发现放大镜的镜片的结构特点。通过观察三种镜片截面的特点,用图形来抽象表示出放大镜的镜片特点,架起“中央厚、边缘薄”这一概念与实物之间的联系,形成“凸”这一概念。
(二)观察比较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
1.出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在投影下展示不同的放大效果。
2.明确要求。
(1)排序:按放大倍数从小到大排序。
(2)观察:镜片侧面特点,用简图表示。
3.用刚才的材料换取新的材料,分组观察。
4.汇报交流。
5.小结板书:凸度越大,图像放大得越大。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不同放大镜的放大效果,激发学生对放大倍数的研究与探索。要求学生先按放大倍数从小到大排序,再观察镜片截面特点,并用图表示,让学生建立起镜片截面厚度与放大倍数之间的关系,从而了解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镜片的凸度有关。
四、制作体验——深化放大镜特点的认知
1. 过渡:出示玻璃片,这个能把字放大吗?把玻璃片放在字上,投影展示。提问:你有什么办法使玻璃片也能把字放大?2.同桌讨论交流。3.尝试根据学生回答的方法做一个放大镜。4.明确任务。(1)做一做:玻璃片也能把字放大吗?(2)比一比:谁能让字放得更大?(3)想一想:字放得大的原因。5.全班交流:采用的方法及字放得大的原因。6.提问:根据刚才的发现,我们还有什么办法自制一个放大镜。7.学生交流,尝试制作。(教师根据课堂时间情况决定是否制作)设计意图:通过制作一个水滴放大镜,学生在做一做、比一比、想一想中,巩固对放大镜特点的认识。用更多的办法自制一个放大镜,引导学生从认识一种放大镜推向一类物品,即中央厚、边缘薄的透明物体,都可以做成放大镜,能把图像放大,从而建立结构特点与功能之间相互联系的认识。
五、小结延伸——引向微生物的观察
事实上,在我们的世界里,有很多我们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他们存在于我们身边,丰富多彩,充满了无限生机。
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将继续利用放大镜来观察更多的物体,获得更多信息。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描述,引导学生对丰富多彩、充满无限生机、肉眼看不到的微小世界进行观察与探索。
【板书设计】
放大镜
作用:放大物体图像
特点:透明 中央厚、边缘薄 有凸度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本课活动手册有两项活动。第一项“几种物体的比较”用于记录三种不同镜片的功能与结构特点。学生在通过使用三种不同镜片观察文字或其他物体后,将观察发现结果直接记录在表格第二行对应的位置中。表格第三行,引导学生关注三种镜片的特点,从而建立镜片特点与能否放大物体之间的联系。表格第三行,要允许学生用简图或文字来表述。第二项“观察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是用于探究放大镜放大倍数与镜片凸度之间关系的。这里可以采用两种办法:一种是教师直接告知学生每个放大镜的放大倍数,观察镜片侧面特点(有凸度)。另一种是教师为学生提供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通过使用放大镜观察文字放大倍数的不同,引导学生去发现放大镜放大倍数的不同,然后观察镜片侧面的特点(凸度不同)。
需要注意的是,大部分放大镜没有明确标注放大倍数,而仪器的放大率和像的放大率是有区别的,前者对同一放大镜来说是一定的,而后者则随物距而变化。本课所指的放大倍数是指仪器的放大倍数。因此,教师在让学生使用不同倍数的放大镜观察比较时,需要特别强调观察到的图像是“放大而清晰”的这一要求。
1. 2《怎样放得更大》教案
【教材简析】
本课是六年级上册《微小世界》单元的第2课。在上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已经知道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镜片的凸度有关,凸度越大,其放大倍数也越大。但是一个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聚焦部分引导学生提出“怎样才能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呢?”的问题。探索部分分为三个环节:一是引导学生操作显微镜,将两个放大镜组合起来,调节合适的距离并固定,让学生在其过程中发现两个放大镜组合能使图像放得更大;二是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微小物体,比较和肉眼观察的不同之处,并记录新的发现;三是认识实验室常用光学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包括目镜、物镜、调节旋钮、载物台和反光镜。本课中不涉及实验室显微镜的使用,这就需要学生通过比较自制显微镜和光学显微镜的异同,来了解光学显微镜每个结构的功能。拓展部分主要是介绍显微镜的发展历史,了解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及其在观察对象上的变更,在比较中体会到技术的改进为科学研究的发展所带来的巨大作用。
【学生分析】
在第1课中,学生已经认识了放大镜的基本特点,掌握了利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知道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凸度有关。本课需要学生在观察的同时用图片和文字的形式对观察所得进行记录。学生在之前的《科学》学习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并能用简单的词句进行记录。这些知识和技能储备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 两个凸透镜平行组合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2. 两个凸透镜平行组合之间的距离会影响图像的放大倍数和清晰度。
3. 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它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
科学探究目标
1. 能利用两个凸透镜制作一个简易显微镜。
2. 在观察过程中,能通过调节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找到大而清晰的图像。
科学态度目标
1. 乐于参与自制显微镜的活动。
2. 体会科学家对科学执着的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 认识到人类发明显微镜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2. 认识到科学的不断发展会促进技术的不断改进,而技术的改进又会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
【教学重难点】
重点、难点:用两个放大镜组装成一个简易显微镜,并用它进行观察记录。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两个放大镜、印有小字的纸片、A4白纸、剪刀、透明胶带、餐巾纸、供观察的物体(如头发、花蕊、纸纤维、昆虫标本等)、学习表。
教师准备:两个放大镜、一架光学显微镜、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每位同学发一张印有小字的纸片,观察上面写了什么内容。
提问:
(1)用肉眼观察,能看清纸片上的信息吗?
(2)用放大镜观察,能看清吗?和肉眼观察有什么区别?
2.谈话:用肉眼观察,我们只能勉强辨认纸上写的内容;用放大镜观察,我们发现字放大了一些。可看起来还是比较累,有什么办法能放得更大吗?
(板书课题:怎样放得更大)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纸片上微小的字,让学生体会到仅仅用肉眼和放大镜来观察微小的物体是不够的,需要有能让图像放得更大的方法或仪器,从而引出课题——怎样放得更大。
二、探索和研讨
(一)自制显微镜
提问:提供两个放大镜,把它们组合使用,能不能使物体图像放得更大?
1.第一次活动。(初步尝试)
(1)学生两人一组,使用两个放大镜的组合,轮流观察文字的放大效果。
(2)研讨:通过尝试,两个放大镜组合能否让图像放得更大?在观察过程中,为什么要不断调节放大镜之间的距离?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尝试用两个放大镜组合来观察,发现两个放大镜平行组合下,能让物体图像放得更大一些。并在观察过程中,发现两个放大镜之间需要调节合适的距离,才能使观察的图像大而清晰。引导学生认识到放大镜之间的距离会影响放大倍数和清晰度,为下面的活动做铺垫。
2.第二次活动。(找准方法)
(1)谈话:我们发现调节两个放大镜之间距离会改变放大倍数和清晰度,这两者哪个要优先保证?(板书:清晰度)我们要在保证清晰度的前提下,尽量让图像放更大倍数,这就需要我们找到合适的距离,老师来介绍一种方法(PPT出示)。
①先用一个放大镜观察,在清晰的前提下,观察到最大的图像。
②保持第一个放大镜不动,在下面平行增加第二个放大镜。
③上下移动第二个放大镜,找到最大的清晰图像。
④保持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不变,反复移进和移出第二个放大镜,比较所观察到的图像。
(2)学生用上述方法边观察边调节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找到大而清晰的图像,并比较两个放大镜组合观察所得的放大倍数和一个放大镜观察的放大倍数之间的差异。
(3)保持两个放大镜之间的最佳距离不变,另一名同学用尺子测量出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并记录。
(4)研讨:怎样组合放大镜,才能使图像放得更大?在这个过程中,你还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操作方法的介绍,让学生认识到调节放大镜之间距离并不是随意的,边观察边调节放大镜之间的距离,既是一种对方法的应用,也是一个探究的过程,旨在让学生发现两个放大镜恰当地组合能使图像的放大倍数得到有效的提升。
3.固定放大镜的组合。
(1)谈话:我们发现两个放大镜组合放大倍数比一个放大镜更高,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解脱不了双手,一旦手动了,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也会随之发生改变,导致图像清晰度和放大倍数发生变化。怎样固定两个放大镜?
(2)提供材料:A4纸、剪刀和胶带(或者直径和放大镜相当的塑料管、透明亚克力管等),做一个纸筒将两个放大镜固定好,这样一个简易的显微镜就做好了。
提示:提供的A4纸尺寸要事先裁好,长度大于刚才测量的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宽度和放大镜周长相同。如果是塑料管和透明亚克力管等硬质材料,应课前进行处理,割出一条纵缝,保证放大镜镜柄放得下去。
设计意图:动手制作简易显微镜,不仅要固定好两个放大镜,还要让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保持为大而清晰的测量值。制作时需要两个同学密切配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
(二)用自制简易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
1.明确活动要求:用自制的简易显微镜来观察餐巾纸和自己选择的其他物体,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自制显微镜观察的区别,并将观察结果记录在学习表上。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并记录观察所得。
3.研讨:用肉眼和自制显微镜观察在放大倍数上有什么不同?还有什么新的发现?
设计意图:通过对多个对象进行观察及观察方式的对比,进一步发现自制的显微镜能有效提升放大的倍数,同时也认识到放大倍数的提高能够让我们发现事物更多的细节。
(三)认识实验室显微镜的结构
1.谈话:早在16世纪,来自荷兰的詹森父子就已经发现,两个放大镜组合在一起,能使图像放得更大,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根据这个发现,他们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个显微镜(出示PPT图片),它和我们做的显微镜有什么相似之处?
2.出示光学显微镜,用课件介绍光学显微镜主要有目镜、物镜、反光镜、载物台和调节旋钮等结构。
3.学生观察比较光学显微镜和自制显微镜的相同和不同之处。了解光学显微镜的几个主要结构的功能。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和比较,发现光学显微镜和自制显微镜原理一样,也是利用两个放大镜组合来进行观察。让学生认识光学显微镜的优点在于其具有稳定的结构以及观察和操作上的便利。
三、拓展
1.了解电子显微镜:呈现电子显微镜图片,介绍它的放大倍数和所能观察到的微小物体。
2.研讨:放大倍数的不断提高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对电子显微镜放大倍数以及所能观察到的微小物体的了解,认识到放大倍数的不断提高能使观察内容变得越来越清晰,体会技术的进步给科学发展带来的促进作用。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两个放大镜组合能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利用放大镜能使我们发现更多微小物体的特征,这也是光学显微镜的基本原理。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还将利用光学显微镜来进行观察,发现更多微小事物的特征。
【板书设计】
怎样放得更大
优先保证
清晰度
放大倍数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活动手册要求学生用组合放大镜观察周围常见物体并记录它们的特点。表格第二栏观察的第一样物体为餐巾纸。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并非观察整张餐巾纸,而应观察餐巾纸被撕下的一个小角。在用组合放大镜观察之前,要先用肉眼进行观察,把肉眼观察的结果记录下来。记录的方式既可以用词语或短句的文字形式,尽量全面记录所观察到的现象;也可以用画图的方式,形象地把观察到的特点画下来,再辅以文字进行简要说明。在记录组合凸透镜观察的现象时,要把餐巾纸放大后的一些细节记录得尽量全面,能和肉眼观察的结果形成对比。观察的第二样物体可以是头发、花蕊、棉线、昆虫的局部等一些肉眼观察不清楚的微小物体,记录的方式和观察餐巾纸类似。
1.3《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教案
【教材简析】
本课是六年级上册《微小世界》单元的第3课。本课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聚焦,利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身边微小的动物,了解人肉眼看不清的物体结构。教科书提供了一张用放大镜观察蚱蜢的图片,提示学生可以以昆虫为例来进行观察研究。第二部分探索,在学习正确使用显微镜的基础上,让学生用肉眼、放大镜和显微镜三种不同方式观察身边的微小物体,并用示意图和文字记录自己的发现,通过对三者的比较来体会观察工具的重要性。第三部分研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展示自己的观察结果,并通过交流,知道观察工具的放大倍数越大,物体的图像越大,视野越小。第四部分拓展,通过资料阅读,让学生明白人类的很多发明都可以在自然界中找到原型,从而建立起人类的生产、生活与大自然之间的关联。
同一个微小的物体在肉眼、放大镜和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图像大小及视野是不同的。
2. 能够利用放大镜、显微镜等工具自主地观察身边的微小物体,并能用示意图和文字将自己的发现记录和描述出来。
3. 知道人类的很多发明可以在自然界中找到原型,能说出工程师利用科学原理发明创造的实例。
1. 对探索微小世界产生浓厚的兴趣。
2. 能够主动与他人交流、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和想法,积极参与小组讨论。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 了解当前微小世界的研究成果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便利。
2. 体会到科学知识可以应用于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够利用放大镜、显微镜等工具自主地观察身边的微小物体,并能用示意图和文字将自己的发现记录和描述出来。
难点:能正确使用显微镜观察微小的物体。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蝴蝶标本、红色卡纸、放大镜、手持式显微镜、光学显微镜、观察记录表。
教师准备:光学显微镜、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问题
1. 图片导入。
(1)出示身边常见的微小物体的图片:沙子、浮萍、苔藓、花蕊、蜜蜂、蚜虫、瓢虫、蟋蟀、蝴蝶。
(2)学生欣赏图片后,组内讨论这些物体有什么共同之处。(板书:微小的物体)
(3)揭示课题: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板书补充课题)
2. 提问:要看清楚这些微小物体,我们可以借助什么工具呢?(板书:肉眼、放大镜、显微镜)
3. 聚焦问题:这些微小物体在放大镜和显微镜下是怎样的呢?
设计意图:以身边各种微小的物体图片导入,引出本课的研究对象——微小物体。
二、探索
引言: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显微镜的基本结构,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分为五个步骤:安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板书:安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
1. 出示光学显微镜及其操作步骤图文,教师边讲解边演示操作。
(1)安放:右手握住显微镜的镜臂,左手托着镜座,将显微镜向着光摆放在平坦的桌面上,略偏左,镜座离桌子边缘大约7厘米。
(2)对光: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调节载物台下的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从目镜往下看,能看见白亮的视野。
(3)上片:将要观察的载玻片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夹住,要使标本正对载物台通光孔的中央。
(4)调焦:眼睛看着物镜,转动调节旋钮(或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用左眼从目镜往下看,同时反方向转动调节旋钮(或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升到标本出现在视野里为止,再略微转动调节旋钮(或细准焦螺旋),直到看到清晰的图像。
(5)观察:慢慢移动载玻片,用左眼观察标本的各个部分。注意移动的方向和从目镜里看到的方向正好相反。一边观察一边将观察到的图像画在学习单上。
2. 学生亲手操作,学习使用光学显微镜,教师巡视指导。
手持式显微镜。
1. 谈话:实验室还有一种简易的显微镜——手持式显微镜。(板书:手持式显微镜)
2. 出示手持式显微镜及其操作步骤,教师边介绍边演示操作。
(1)掰开镜筒,打开灯泡。
(2)透明罩对准、紧贴被观察物体。
(3)眼睛对准目镜观察。
(4)转动调焦旋钮进行调焦,直到看到清晰的图像。
(5)观察并将图像画在学习表上。
3. 出示红色卡纸和显微镜下的卡纸图像,学生使用手持式显微镜观察红色卡纸,直到观察到目标图像,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边讲解边演示的方法教学显微镜的使用,这样更为形象,学生更容易理解。学习两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分别为本课和后续学习观察、研究做铺垫。红色卡纸的观察是为了检验学生是否能够正确使用手持式显微镜,为本课后面的观察做好准备。
(二)观察蝴蝶
1. 谈话:今天,我们用手持式显微镜来观察一种我们比较熟悉的昆虫——蝴蝶。
2. 出示蝴蝶标本图片。
(1)布置观察任务:分别用肉眼、放大镜、显微镜观察,选择蝴蝶身体上的一个部位进行观察,把我们观察到的图像画下来,并用文字记录我们的发现。
(2)出示学习表1,介绍学习表及记录方法,可以参考教科书第7页上方的内容。
3. 蝴蝶标本观察结束后,再任选两样微小物体,用手持式显微镜进行观察,并画出示意图,记录在学习表2中。
4. 学生两人一组进行观察,教师巡视指导。重点关注显微镜的使用步骤以及观察内容的描述。
设计意图:蝴蝶标本的各部分结构基本上是不透光的,所以选择手持式显微镜来观察比较合适。使用观察工具来观察物体时,安排了两人一组,轮流观察。
三、研讨交流
1. 学生在实物投影上汇报观察结果。
2. 重点研讨问题。
(1)用肉眼、放大镜、显微镜观察蝴蝶的某个部位,各发现了什么?
(2)用肉眼、放大镜、显微镜观察蝴蝶这个部位时,图像大小和视野大小有什么不同?
(3)你用手持式显微镜观察到了什么微小物体?有什么新发现?图像大小和视野大小与用肉眼观察有什么不同?
(4)观察中,让你最惊奇的是什么?
3. 出示肉眼、放大镜、高倍显微镜下的植物叶片照片。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观察结果,说一说使用不同观察工具,图像大小和视野大小各有什么特点。
4. 小结: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物体的图像越大,视野反而越小。(板书:图像越大,视野越小)
设计意图:利用重点问题来引导学生汇报、交流,能够使学生更容易发现同一物体在肉眼、放大镜和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图像是不同的,认识到工具的放大倍数越大,图像越大,视野反而越小。
四、拓展
1. 资料学习:昆虫给人类发明的启发。
(1)谈话:放大镜、显微镜等工具的应用使得人类对微小物体的研究更加深入、透彻,人类还从一些昆虫的身体结构上得到启发,发明了先进的产品,让我们来看一看。
(2)学生阅读教科书第8页《受昆虫启发的发明创造》,找一找,资料中人类是受到昆虫身体结构的哪些启发,发明了有益于人类的探测仪器?
(例如,鱼鳔——潜水艇、蝙蝠——雷达、萤火虫——人工冷光、电鱼——伏特电池、蛙眼——电子蛙眼、鱼鳍——船桨、锯齿草——锯子、苍耳——尼龙搭扣等)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自主阅读资料找重点的学习方式,来了解人类的很多发明可以在自然界中找到原型,培养学生阅读科学资料的能力。
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
一、肉眼 放大镜 显微镜
二、显微镜的使用步骤:
安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
三、手持式显微镜
四、显微镜放大倍数越大,物体的图像越大,视野反而越小。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学生活动手册是让学生画出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微小物体,并注明微小物体的名称。要求边观察边画图,尽量将整个视野范围内的所有内容都画下来。这里设计了三个画图位置,并非让学生必须画出三种微小物体,学生可以根据课堂中实际观察的物体数量来使用,教师也可以根据自己设计的学习表,让学生结合使用。
附:学习表1
蝴蝶的观察记录
班级: 姓名: 日期:
观察方法 | 肉眼观察 | 放大镜观察 | 显微镜观察 |
示意图 | |||
我的发现 | |||
图像大小 | |||
范围大小 |
任务清单:
1.画一画,用肉眼、放大镜、显微镜观察到的蝴蝶某一个部位的示意图。
2.写一写,用肉眼、放大镜、显微镜观察蝴蝶这个部位时,各有什么特点。
3.比一比,用肉眼、放大镜、显微镜观察蝴蝶同一个部位时的图像大小、视野大小有什么不同。
附:学习表2
用手持式显微镜自由观察的微小物体。
物体名称:
物体名称:
1.4《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教材简析】
本课是六年级上册《微小世界》单元的第4课。本课是在前面学生用显微镜观察身边微小物体的基础上,尝试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认识洋葱表皮细胞的结构。这是对生物细胞的初次探索,以此促使学生去观察更多的生物细胞,了解生命的多姿多彩。当然,课堂上还要继续巩固显微镜的正确使用方法,加强技能训练。
本课主要有两个活动和一个研讨组成: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和观察洋葱表皮细胞,这两个活动之间属于递进关系。第一个活动是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学生根据教科书呈现的步骤动手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这是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基础;第二个活动是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旨在使学生通过观察,认识细胞的基本结构。第三部分研讨我们看到的洋葱表皮细胞与罗伯特•胡克观察到的细胞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学生分析】
学生在五年多的《科学》学习中,通过大量的观察活动已经认识了许多生物的共同特征:都有生命,都有各自独特的结构,都要适应环境……对于细胞,学生通过科普书籍、科学视频等有一定的了解,他们认为细胞能治疗疾病,克隆羊与细胞有关,细胞很小……但是亲眼观察细胞,绝大多数学生没有经历过,对于细胞结构的认识更是知之甚少,更不用说亲手制作玻片标本,观察细胞了。亲手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亲眼观察自己制作的标本,学生兴趣异常浓厚。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
科学探究目标
1. 学习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
2. 会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用图画和文字记录观察到的洋葱表皮细胞。
3. 能够对比洋葱表皮细胞与死亡的软木细胞,认识植物细胞的特点。
懂得工具的发明和进步,使人类的视野不断扩大和深入,发现了更多的自然奥秘。
重点、难点: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用图画和文字记录观察到的洋葱表皮细胞。
为学生准备:洋葱、小刀、清水、滴管、镊子、碘酒、吸水纸、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
教师准备: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和正确使用光学显微镜的微课、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 谈话:同学们,你们听说过细胞吗?(板书:细胞)
2. 学生说说自己对细胞的了解。
3. 你想不想亲眼看一下细胞?今天我们就利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设计意图:首先让学生说一说对细胞的初步认识,便于教师了解学生对细胞认识的前概念,视情况进行后续教学。然后顺势提出“你想不想亲眼看一下细胞”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
1. 谈话:怎样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呢?我们不能直接拿洋葱来观察,要先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
明确制作要求。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需要把洋葱表皮做成薄而透明的玻片标本。
滴灌:吸取清水,吸取碘酒。
载玻片:放置标本。
盖玻片:盖住标本。
吸水纸:吸取多余水分。
镊子:撕下洋葱表皮,夹取盖玻片。
小刀:切洋葱,划“井”字。
3. 学习制作方法。
教师演示或观看制作视频,分步骤讲解制作要求及要点,具体制作方法如下:
(1)撕下一小块洋葱表皮。
(2)在一块干净的载玻片中间滴一滴清水。
(3)用镊子把取下的洋葱表皮放到载玻片的水滴中央。注意标本要平展开,不能折叠。
(4)用镊子夹取盖玻片盖到标本上面;放盖玻片时,先放一端,再慢慢放下另一端。注意不要有气泡。
(5)从标本的边缘滴一滴稀释的碘酒,并把玻片微微倾斜,让碘酒尽量渗透到洋葱表皮细胞。
(在制作过程中,部分学生撕的表皮不够理想,需要教师巡视指导;部分学生的盖玻片容易碎裂,要多准备一些。)
设计意图: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是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基础。在制作环节,通过先观看视频,再分步骤学习讲解,最后动手制作,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的技能,体验学习的成功感。
1. 谈话:完成了洋葱表皮玻片标本的制作,接下来我们就要用显微镜来观察了。还记得怎样使用光学显微镜吗?下面来复习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使用步骤:安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
注意事项:①先对光再上片;②先用低倍物镜,再用高倍物镜;③镜筒先下降,再上升;④观察时双眼睁开,用左眼看目镜;⑤显微镜中看到的图像与真实物体方向相反。
2. 利用显微镜观察自己制作的洋葱表皮玻片标本,并记录观察到的洋葱表皮细胞。(四人小组一台显微镜,条件允许的也可以两人一台)要求一边观察一边记录。
因为没见过洋葱表皮细胞,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会出现误认,最好在大屏幕或黑板上呈现洋葱表皮细胞的图片,便于学生比对观察。
设计意图:亲眼观察自己制作的洋葱表皮细胞,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尽量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认识洋葱表皮细胞
1. 谈话:观察了洋葱表皮细胞,下面请大家拿着自己的观察记录,向同学们介绍你观察到的洋葱表皮细胞是什么样子。
学生将自己记录的洋葱表皮细胞向全班进行展示,描述自己的发现。
学生会比较集中于细胞的形状、细胞的外壁、细胞的大小、细胞核等结构。教师需要在学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加以引导,特别需要强调看到的颜色不是洋葱表皮细胞原本的颜色。
如果条件允许,老师可以利用电子显微设备在白板屏幕上展示洋葱表皮细胞,然后再介绍细胞的特点;如果条件不允许,可以利用课件中的洋葱表皮细胞图片进行介绍。
洋葱表皮细胞的结构:有细胞壁、细胞核等。
设计意图:学生交流自己的观察发现,既是对观察过程的检查,也是对学生观察效果的评价。通过交流展示,学生能很好地进行相互学习,进而概括洋葱表皮细胞的结构特点。
三、研讨
过渡:世界上第一个发现细胞的人是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我们来了解一下他发现细胞的过程。
1. 出示胡克发现细胞的资料(也可以阅读教科书第10页的资料),学生阅读。
2. 讨论:胡克发现的软木细胞与我们观察的洋葱表皮细胞有哪些相同?有哪些不同?
相同:都有细胞壁。
不同:胡克发现的是死亡的细胞,没有细胞核;它们的形状、大小也不相同。
设计意图:通过死亡软木细胞与洋葱表皮细胞的对比,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细胞结构的认识,为下节课认识更多的细胞的概况及细胞的共同点做铺垫。
四、总结
1. 请说一说,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1)学习并制作了洋葱表皮玻片标本。
(2)观察了洋葱表皮细胞,认识了洋葱表皮细胞的结构。
2. 拓展:认识了解更多的植物细胞。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学生活动手册要求学生把观察到的洋葱表皮细胞用示意图的方式记录下来,并写出洋葱表皮细胞的特点。在教学中,教师要强调一边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一边把观察所得记录在表格中,观察与画示意图是同步进行的。评价学生示意图的优劣,应该以记录的真实性、完整性为主要标准,能真实、完整记录洋葱表皮细胞的结构即可,至于画得是否美观,可以在真实性的基础上进行完善。讲解洋葱表皮细胞的特点时,建议学生从细胞的大小、形状、结构等方面用关键词进行描述。
1.5《观察更多的生物细胞》
【教材简析】
本课是六年级上册《微小世界》单元的第5课。本课旨在让学生在观察多种生物细胞的过程中,了解生物体与细胞的关系及细胞在生物体中的作用。本课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聚焦,生物是否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第二部分探索,观察比较动物、植物、人体等几类典型生物体的细胞结构。第三部分研讨,发现绝大多数生物体是由细胞组成的,不同生物、不同部位的细胞形态结构各不相同。第四部分拓展,细胞不仅是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单位,还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生物体的生命活动都是通过细胞进行的。
【学生分析】
本课是学生在学习了利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后,探索细胞的第二课。学生已经初步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但还需要进一步熟练使用显微镜。学生探索微小世界的欲望已经被打开,渴望观察更多的生物体是否也有细胞结构,对不同生物的细胞形态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观察和比较不同生物体细胞的共同点与不同点,让学生建构起“绝大多数生物体是由细胞组成的”这一概念,以及认识到不同生物、不同部位的细胞形态结构也都不一样,而且生物体的生命活动都是通过细胞进行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 自然界中的大多数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2. 生物细胞的形态多种多样,不同生物的细胞是不同的,生物不同组织或器官的细胞也是不同的。
3. 细胞是生物体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科学探究目标
1. 观察几种植物、动物及人体的细胞。
2. 画图记录显微镜下的生物细胞。
3. 阅读资料,了解细胞对生物的作用。
科学态度目标
1. 认识到细致观察和详尽记录的重要性
2. 发展观察研究生物细胞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懂得由于观察工具的改进,人们才能观察到许多自然界的秘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到绝大多数生物体是由细胞组成的。
难点:初步了解细胞是生物体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显微镜、多种装片(花粉萌发装片、蚕豆叶上表皮装片、植物根尖纵切片、双子叶植物茎横切片、人血涂片、骨骼肌纵切片、运动神经元装片、人体口腔上皮细胞等)。
教师准备:学生活动手册、学习表、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 提问:洋葱表皮是由一个个细胞组成的,那么,其它生物是否也是由细胞组成的?如果是,这些细胞的形状会是怎样的?
2. 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走进微小世界,观察更多的生物细胞。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导入课题,一是,学生在上节课已经观察过洋葱表皮细胞的结构,也一定迫切想了解其它生物细胞究竟是怎样的,顺势导入,让学生更快进入探究状态。二是,本节课的学习时间较紧,学生需要观察并记录一定量的生物细胞,观察、记录的过程对初学者来说是相当耗时的,因此要求导入要简洁明了。
二、探索
1. 出示观察的装片:以4人小组为单位,教师为每组搭配好四种装片。建议两种动物装片、两种植物装片。
2. 介绍实验要求。
(1)有条件的情况下,两人一组,轮流观察。
(2)边看边画。用图和简单的文字记录细胞的形态结构。
(3)依据表现,获取更多装片。如果提前完成,可以向老师要其它生物装片。
3. 简单回顾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提醒注意事项。
(1)步骤:取镜——对光——上片——调焦——观察记录。
(2)注意:切片标本轻拿轻放。
4. 学生开始观察记录,将结果记录在活动手册上。
5. 教师巡视指导。(1)关注学生操作显微镜是否准确。(2)关注是否做到边观察边记录。若存在困难,可以适当放宽要求,但务必要求画图要真实客观,不能凭空想象。(3)关注如叶片表皮的气孔、植物花粉、人血细胞、蛙卵等单个细胞形态较为清楚的记录单,并让学生将这些细胞形态在黑板上进行板画。
设计意图:因为概念的建构,需要建立在大量事实的基础上,所以需要让学生观察较多的生物细胞标本。但考虑到既要让学生观察,又要记录,需要花费较长时间,因此安排2人一组,可以提高合作效率。另外,挑选部分典型的图示让学生画在黑板上,既是对其他学生的范例,也便于对细胞形态的交流。
三、研讨
1. 请学生上台描述黑板上所画的生物细胞名称并指认单个细胞的形状特点。可以用句式引导:我观察的是 细胞,它的形状有点像 。
2. 请学生观察比较黑板上的这几种生物细胞,以及自己在小组里观察的细胞,你有哪些发现?植物和动物的细胞形态一样吗?在同一株植物或同一种动物中,不同部位的细胞形态一样吗?
得出结论:
(1)不同生物的细胞形态结构是不一样的。
(2)同一生物,不同部位、不同组织的细胞形态结构也是不一样的。
3. 以人体中的细胞为例:利用课件出示各种组织的单个细胞,以及由单个细胞组合成的整个组织,引导学生认识到人体各部位其实都是以细胞为单位组成的,进而引导学生明白,我们人类的身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4. 小结:动物、植物也都是由细胞构成的。也就是说,生物是由细胞组成的。
设计意图:除了要让学生明白生物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还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关注同一种植物或动物,其生物体各个器官的细胞形态是不同的。即便是同一种器官的细胞,由于不同的组织,其细胞的形态、功能也不同。比如,叶表皮细胞和叶肉细胞,其形态和功能都不同。
四、拓展
1. 我们知道,生物体不同部位有其不同的功能与作用。而不同的部位都是由不同形态的细胞组成的,那是不是意味着不同形态的细胞,也有着不同的功能呢?
2. 以植物的叶表皮细胞和叶肉细胞为例,半月形的保卫细胞组成了气孔,是气体、水分进出的通道;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
3. 向学生简单介绍细胞的其它作用,如细胞在生物体中具有呼吸、消化、运动、遗传、排泄、生长等作用,不同部位的细胞承担着不同的作用。
设计意图:使学生对细胞的作用有所了解。细胞具有多种多样的功能,当然这些功能不是由某一种细胞就能完成的。生物体内有各种各样的细胞,它们有着严密的分工,它们共同作用完成了生命的所有活动。
【板书设计】
观察更多的生物细胞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学生活动手册中,需要让学生用图或文字记录所观察到的细胞。由于课堂观察时间有限,故表格只设计了三行,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操作显微镜的能力水平增加或删减所要记录的数量。
在记录形式上,建议让学生用画图的方式尽可能多地记录单个细胞(包括其内部)的形态。考虑到观察时间有限,教师一定要提醒学生,画图不必过于精细,画出大致的细胞形状轮廓即可。用文字描述时,除
1.6《观察水中微小的生物》
【教材简析】
本课是六年级上册《微小世界》单元的第6课。在学生已经能使用显微镜观察生物细胞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利用显微镜观察水中微小生物,了解这些微小的生物也具有生命的特征,进一步认识生物体是由细胞组成的,同时了解人类用显微镜探索生命世界的成果。本课聚焦部分在明确了“显微镜使我们发现了许多微小生物”之后,提出了“在水中,就有许多微小的生物,它们是什么样子的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前认知。探索部分由三个活动组成:第一个活动是水中微小生物的玻片制作。第二个活动是在显微镜下观察水中微小生物的形态和运动情况,并进行绘制记录。第三个活动是借助资料,了解水中微小生物的名称及它们是怎样生活和繁殖的。请注意本环节明确出现的科学词汇“微生物”。我们所观察到的水中的具有生命特征的微小个体都是微生物。在研讨环节,“我们观察到了几种微小的生物,它们是什么样的?”“我们根据什么辨认出它们是生物的?”这两个问题引发学生对观察对象的思考,激发学生对探究水中微小生物的兴趣,同时也为微小生物与生物之间的联系架起了认知的通道。最后的资料告诉我们,从荷兰的安东尼·范·列文虎克开始,科学家不断地用显微镜发现我们周围的微生物。还有蘑菇、木耳等眼睛能直接看到的生物,也是微生物的一类。微生物的种类、数量以及分布范围,正是随着我们的探究在不断地被发现和认知。
当然,认识水中微小的生物也必须借助显微镜,学生需要进一步熟练显微镜的使用技巧,明确先进的工具能够帮助我们认识新的科学世界。
【学生分析】
六年级学生对水中存在微小的生物都是认可的,这种认可主要来自学生对眼睛能看到的微小生物的认知,以及平时的文字、视频资料。课堂上为学生提供显微镜下直接观察水中微小的生物的机会,亲眼观察微生物的生活习性,对学生了解“生命”的含义是非常有意义的。
本课之前,学生在显微镜下主要是对生物体细胞的观察,本课要让学生的认知水平从细胞上升到微小生物的完整个体,这对学生来说又是一次提升。虽然通过显微镜看到了活生生的、直观的微小生物,但是要在短时间内对微小生物所具有的生命特征有较为完整的认识,形成微生物的概念,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需要他们在不断地观察学习中完善对微生物的认识。
2. 在水中生活着形态各异的微小的生物,它们也具有生物的特征: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会运动,能繁殖等。
科学探究目标
1. 在显微镜下观察水中活着的微小的生物,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记录它们的形态和行为特征。
2. 对照资料识别水中常见的微小生物名称。
科学态度目标
发展研究微小的生物的兴趣。
难点:知道水中微小的生物也具有生物的特征,如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会运动,能繁殖等。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显微镜,观察用的草履虫、绿藻等的培养液、烧杯、滴管、载玻片、盖玻片、脱脂棉纤维、吸水纸、镊子、学习单。
教师准备:常见水中微小的生物卡片、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这节课需要的水样,教师要提前准备好,可以是河沟里的水,也可以是鱼缸里的水,还可以是提前培育过微生物的水。
一、聚焦
1. 回顾显微镜的作用。
说一说使用显微镜的操作步骤,以及镜头下所能看到的物体情况。逐步引导学生扩展认识,显微镜不仅能看到细胞,还能看到微小的物体,甚至能发现我们周围许多微小的生物。
2. 出示课题:在我们身边有鱼和水草的池塘里,也有许多微小的生物。它们又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观察水中微小的生物”(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在聚焦环节,以谈话复习的方式引入教学主体,是为了让学生的学习思维有一个阶梯式发展,并将学习注意力更快集中到“寻找认识水中的微小的生物”上。
二、探索
1. 引言:对于微小的生物来说,一滴水就是一个世界,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个“被忽视”的世界。
2. 布置观察内容。
出示除了显微镜之外所需的实验器材:烧杯、滴管、载玻片、盖玻片、镊子、吸水纸、脱脂棉纤维。
(2)教师取出准备好的水,根据实际情况向学生介绍水的来源,是取自池塘、鱼缸,还是提前培育的。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是让学生对水中微小的生物有一个直观的印象,那种能看到但是又看不清的状态,更能刺激学生去探索。
3. 学生利用显微镜观察水中微小的生物。
(1)制作微小的生物的装片。
① 演示“制作微小的生物的装片”的过程。可以是教师直接示范操作,也可以用视频播放演示。
具体操作:用滴管在水样中靠近水面处取水,滴管竖直在载玻片上滴水,然后镊子夹取盖玻片盖上,最后用吸水纸吸取多余水分,玻片制作完成。
补充说明:为了限制某些水生物的运动,可以事先在载玻片上放一些疏散的脱脂棉纤维,把水滴在纤维上,便于观察。不建议滴药水,这样会杀死水中的微小生物。
②学生动手制作“微小生物的装片”。完成制作后,相互之间看看装片的制作情况。检查是否充满气泡,放的纤维是不是太多,位置是不是不正。
(2)学生观察并记录。
①要求学生把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微小的生物画下来,要有初步的轮廓,要有比较典型的局部特征,配上文字说明或符号。可以画在活动手册或自制学习单上。
提醒学生:我们在显微镜下看到的微小的物体不一定都是生物,有些可能只是泥沙或碎屑,要注意辨识。
学生把自己观察的微小的生物画完后,对照教科书第16页中的微生物图片进行辨认,确定相应的名称。如果不能确定,那就再查查其他资料。
教师可以给每个小组发一些微小生物的图片、文字等补充资料,如水蚤、钟形虫、草履虫、变形虫、线虫、新月藻、衣藻等,扩充学生的认知,方便学生识别。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对学生来说很重要,旨在对观察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分析,确定属于微小生物的部分,并能进一步确认微小生物的种类或者名称。
三、研讨
1. 展示交流:在交流中需要让学生逐渐明确这种生物的名称、基本特征(如会运动、能繁殖、有生命、会排泄、需要食物等)和构成(由细胞构成的)。适时板书其名称、特征,可以画一些简图。
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种类有限,观察的清晰度不高,所以在认识上还是比较模糊。教师可以再提供一些比较清晰的图片或者动态的视频来加深学生的认识。一边播放一边介绍水中微生物的典型特征。
2. 讨论:我们根据什么辨认出它们是生物的?
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之前板书的一些特征,明确微小的生物也具有运动、排泄、需要食物甚至会繁殖等特征,这些都是有生命的表现,所以它们也是生物。
这些生物与我们能直接看到的鱼虫鸟兽相比,体型实在是太小了,但它们都是有生命的微小个体,所以称为“微生物”。
设计意图:研讨环节就是要让学生能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呈现更多信息。在不断积累的信息中,逐渐完善对水中微小生物的界定和认识。
四、扩展
1. 资料阅读:资料介绍荷兰的安东尼·范·列文虎克首次在显微镜下发现了微生物,发现了另外一个更小的世界。
2. 展开联想:水中有大量微生物存在,在其他环境中,如空气中、土壤中,科学家也都发现了各种形态的微生物。我们的世界充满了无数未知的微生物,等着我们去探索、去发现。微生物是不是都是小到不能用眼睛直接看到呢?其实不然,绝大多数微生物确实很微小,但也有例外,如木耳、蘑菇等,我们都比较熟悉,我们都能直接用眼睛看到它们,它们也是微生物。
五、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认识到水中确实有各种各样的微生物,虽然它们的形态各不相同,但是具有跟生物一样的基本特性,它们也是我们整个环境中的一部分,只是不容易被我们发现。
【板书设计】
观察水中微小的生物
微生物草履虫:像鞋子 会运动 能繁殖
线虫:细长 会运动
水蚤:小虾米 身体内部在不停流动
……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学生填写表格时,“名称”项,能直接写出最好,也可以结合资料,对自己观察的微小生物进行辨认,根据特征确定其身份。“它的样子”项,可以让学生根据看到的真实情况画下来,同时在觉得必要的地方进行标注,如用文字和符号进行标注,说明某个部位的颜色、大小的变化、动态的轨迹等,只要是能表达出观察到的现象,能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就行。“它的特点”项,可以从形态、运动方式及速度快慢、外形是否固定等方面进行描述。
1.7《微生物与健康》
【教材简析】
本课是六年级上册《微小世界》单元的总结课。本课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人类研究微生物和细胞技术的成果。学生在查阅资料和研讨交流中,了解人类探索微生物的一些成果,知道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的密切关系。二是回顾与总结。学生回顾从古至今人类的观察工具是怎样发展的,人们的观察视野又是怎样拓展的,尝试用图片、文字和箭头相结合的流程图来体现两者之间的关系。本课是让学生对本单元学习进行回顾和总结,对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以及对人类探索微生物的成果进行梳理,形成知识网络,并通过查阅资料、汇报交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了解更多的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
【学生分析】
通过前面一系列的学习,六年级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用流程图梳理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以及人类观察范围拓展之间的关系。在查阅资料、汇报交流的过程中了解人类探索微生物成果时,相对有一些困难,容易流于形式而缺乏理解。六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具有收集资料的能力,但是整理资料、归纳信息的能力需要继续培养;在信息输出时,能按研究主题分类,但总是原样搬抄信息,缺乏自己对信息的鉴别和理解。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 观察工具的改进,使人类观察的范围扩大,发现了仅靠肉眼无法发现的自然界的许多秘密。
2.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它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科学探究目标
1. 能够总结人类在观察工具开发及探索范围扩大方面的成果,并用流程图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2. 能够根据学习主题查阅相关资料,并进行整理、归类、交流。
科学态度目标
1. 热爱科学技术,敬佩人类在探索微小世界过程中不懈追求的精神。
2. 知道我们周围还有许多没有被发现的物质及自然界的秘密。我们所能看到的只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还将了解越来越多的自然界的秘密。
3. 养成积极参与交流、选择吸纳信息的良好习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资料收集和交流研讨知道微生物与我们的健康生活有密切关系。
难点:能进行信息的获取、加工和交流。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各组学生按自己选择的主题整理好资料(照片、图表、实物等),如需用多媒体汇报交流,要自己准备好课件。
教师准备:课前了解学生收集资料的情况,并根据学生的要求提供相应的设备;对教室做一定的环境布置,给学生提供展示交流资料的场所。
设计意图:课前布置资料收集、整理活动,并以专题小组的形式开展,利于学生借助团队的力量、有足够的时间去了解人类探索微生物的成果。有了前期的知识储备,学生在课堂上才能旁征博引,各抒己见。
谈话:随着对微生物的观察和研究,也引发了许多科学的新发现和技术的创新,由此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本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微生物与人类的健康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展示,加深学生的认知。微生物的种类很多,包括细菌、病毒、真菌、显微藻类、小型原生生物等5大类,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
2019年12月,在某地区陆续出现不明原因的肺炎病人,有的病人只是发烧、咳嗽,有的很快发展成肺炎,有的则更为严重,甚至死亡。2020年1月,实验室利用电镜检测,从病例样本中分离出致病病毒,确认这是一种新型冠状病毒,传染性比较强,并获得该病毒的全基因序列。2020年2月,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把该病毒命名为SARS-COV-2。在2020年1月到7月期间,由于缺乏针对该病原体的有效抗病毒药物,同时有些地区疫情防控措施欠缺,造成全球1700多百万人受到感染,60多万人死亡。
(1)谈话:这里有一个名词——新型冠状病毒。如果人们感染普通致病病毒或细菌,一般是怎么处理的?有关这些药物的发明,你了解吗?
(2)全班交流。
2.专题汇报。(学生的资料板块,建议涉及亚历山大•弗莱明和青霉素、疫苗的产生、巴斯德的消毒法和灭菌法等)
设计意图:以社会热点为案例,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带着问题去分享收集、整理的有关人类研究微生物在医药方面的成果,更能激起学生探讨的兴趣。
2.谈话:微生物与我们的健康密切相关,有的微生物能直接提供给人类食物,如木耳、蘑菇;有的微生物能帮助我们生产食物。你知道馒头、面包为什么疏松、多孔吗?酸奶、酒、腐乳等,又是怎样制造出来的?
请收集微生物与食物方面相关资料的小组,和大家一起分享他们收集的人类研究微生物在食物方面的成果。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知的面包发酵现象展开研讨,激起学生深度了解的欲望,从利、弊两个方面引导学生认识微生物与人类食物之间的联系。
谈话:地球上从古至今有无数的生物个体,它们死亡后又去了哪里?这与微生物有关吗?
1.谈话:人类研究微生物有这么多的成果,是建立在观察工具的发展的基础上的。回顾这个单元的学习内容,想想从古至今人类的观察工具是怎样发展的?人们的观察范围又是怎样拓展的?
2.学生说一说观察工具的发展历程,以及相应的观察范围的拓展情况,教师引导学生形成工具发展过程的流程图。
3.小组交流: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学会了什么?我们印象最深、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最感到意外和惊讶的是什么?我们还有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板块设计,引导学生回顾、整理单元知识,构建观察工具发展和观察范围拓展之间的相关联系。
五、布置作业
收集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编制成小报。
【板书设计】
微生物与健康
↓
下载完整WORD电子版请扫码关注班班通教学系统公众号发送消息
【546】这3个数字获取
长按点击关注
▼
▼
打不开百度网盘链接的地区
可长按扫码识别直接下载
▼ 电脑端下载网址
http://jazpan.com/box/139.html
打不开百度网盘链接的地区
可长按扫码识别直接下载
▼http://jazpan.com/box/139.html
图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不妥,告知即删